临床成功要数药企最大幸事,没有之一。但人与人的悲喜不相通,药企也是如此。
临床成功,药企股价大涨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故事变事故的例子也并非没有。
一如康乃德生物,11月18日,宣布IL-4Rα抗体CBP-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全球二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
临床试验成功,康乃德股价不升反降。19日,康乃德暴跌57.72%,次一交易日又跌去8.4%,市值由暴跌前的6.96亿美元减少到2.7亿美元。
果然,预期很美好,但预期破灭的时候,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在此前一期临床试验中,CBP-展示出超越已上市产品Dupixent的临床效果,有成为mebetter药物的潜力。这也使得康乃德上市后,市值一度高达17亿美元。
然而,根据CBP-的二期临床数据,初步判断其疗效明显不如Dupixent。这也就意味着,曾经的mebetter变成了meworse。预期落空,华尔街自然用脚投票。
从17亿美元到2.7亿美元,不过3个月时间。在当前出海热的背景下,康乃德的经历无疑给扎堆出海的创新药企上了一课。
/01/
阻断二型炎症通路的IL-4Rα抗体
康乃德的管线中目前有四款药物,其中CBP-是临床进度最快的拳头药品,也是支撑公司估值的关键。
CBP-是一种IL-4Rα(白介素4受体α亚基)抗体,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例如特应性皮炎、哮喘。这一次公布的二期临床试验,针对的是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患者。
特异性皮炎也被称为湿疹。不少人长期遭受着湿疹的折磨,反复的皮肤瘙痒,痒到睡不着,甚至睡着了在梦里还会不自觉挠痒。
尽管这一顽疾很常见,但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其中,免疫系统的异常炎症,是最被认可的假说。
具体来讲,在我们的体内辅助T细胞可以分为Th1和Th2两类,分别导致Ⅰ型和Ⅱ型两种不同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特应性皮炎的“罪魁祸首”就是Ⅱ型免疫反应。
不过Ⅱ型免疫反应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反派。它最初是帮助人体攻击病原体,但当这种攻击过于强烈时,就会出现不分敌我,统统攻击的情况,过强的免疫反应使人体自身受到伤害。
而在这一过程中,通风报信的IL-4(白细胞介素4)与IL-13(白细胞介素13)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IL-4会向辅助T细胞发信号,让外周血和组织中的IgE(免疫蛋白E)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使得机体出现过敏反应;IL-13则向B细胞和单核细胞发信号,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
如果能阻断IL-4和IL-13这两个给Ⅱ型免疫反应通风报信的调节因子,便能阻断Th2炎症的中枢通路,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
巧合的是,IL-13和IL-4作为配体要和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功能,它们俩结合的受体中都有IL-4受体α亚基。也就是说,IL-4Rα是Ⅱ型炎症因子的重要通路。
那么事情就变得简单了,用IL-4Rα抗体与IL-4Rα结合,IL-13和IL-4自然无从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通风报信。
赛诺菲和再生元的Dupilumab便是根据这一机制所设计,能快速、显著、持续地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程度和瘙痒症状。Dupilumab是全球首个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
由于传统治疗方案多采用局部抗炎药物,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较大,难以长期使用。因此,Dupilumab问世后取得不错的成绩,年销售额突破40亿美元。
根据EvaluatePharma报告,随着适应症的不断增加及市场的不断扩张,年Dupixent将成为继修美乐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畅销抗炎药,销售额将达到80.58亿美元。
康乃德的拳头产品CBP-,同Dupilumab一样都是IL-4Rα单抗。通过阻断IL-4Rα与IL-4、IL-13的联系,切断Ⅱ型炎症反应的中枢通路。
康乃德瞄准了这一具有潜力的市场,信心十足在海外开展了临床,希望CBP-成为一款best-in-class药物。这也是市场最为期待之处。
/02/
从mebetter跌落至mewrose
一期临床试验中,CBP-的表现也的确颇为亮眼,虽然没有头对头试验,但看起来一期临床数据要优于Dupilumab。
在剂量同为mg的情况下,使用CBP-的患者,仅4周后全部达到了EASI-50(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改善超过50%)。而使用Dupilumab的患者,在4周时只有69%的患者达到了EASI-50。
这也使得CBP-被寄予厚望,有潜力成为Dupilumab的mebetter。但CBP-的优势没能延续。
根据最新二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CBP-达到了主要有效性终点,显著改善了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三个CBP-剂量组(mgQ2W、30mmgQ4W、mgQ2W)在第16周都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CBP-的二期临床成功到达了主要终点,那么为什么说其不如Dupilumab?
问题出在了次要终点上。虽然IGA(研究者总体评分)这一指标在二期临床试验中是次要终点,但其是特应性皮炎的关键疗效指标。
根据公告,这一指标在mgQ2W(每两周给药一次)组达到显著差异,但其余两个治疗组并未透露出相关细节。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mgQ4W(每四周给药一次)和mgQ2W的组别中,与安慰剂组别相比,CBP-并没有显示出差异效果。
要知道Dupilumab即便在mgQ4W的组分中,IGA0/1、EASI-75等指标同样具有显著性改善。
曾经的mebetter,成了metoo甚至meworse。预期落空,也难怪投资者用脚投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临床二期数据康乃德表示数据还在整理分析中。因此,关于CBP-究竟是mebetter还是meworse,尚不能完全盖棺定论。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办法做到mebetter,那么CBP-的市场前景难言乐观。
/03/
创新药出海,Firstinclass才是硬通货
在国内药物研发内卷,集中采购利润被压低的大环境下,药企纷纷将出海寻找增量作为破局之道。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创新药的竞争已经来到“全球新”阶段。
康乃德的经历无疑给了国内的药企出海热泼了一盆冷水,出海并非易事。
3个月时间,康乃德市值由17亿美元的高点跌至2.7亿美元。要知道,公司账上还躺着20.25亿人民币的现金。
换句话说,华尔街的逻辑简单粗暴,一款创新药要与现在最优对照,metoo/meworse没价值。
Meworse自不用说,metoo的药物价值也有限。IQVIA的数据显示,在药效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全球首个上市的药物能争得64%的市场占有率,其次为25%。第三名之后的入场者,能分到的全球市场微乎其微,除非取得突破性的明显优势。
当然,你可能会说,海外也有metoo玩家。典型如EQRx,靠引进两款国产metoo类创新药,估值接近40亿美金。
但是,EQRx的后期发展还有待观察。这是因为,一款新药上市成功与否,不仅要看研发成果、疗效,还要看商业化结果。而新兴药企的商业化能力是硬伤。
海外玩家如此,更不要提国内选手了。打铁还要自身硬,药企出海也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
正如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所说,所有药品的创新价值都体现在两点,一个是填补临床空白,一个是实现有效的替代。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国内药企出海热情高涨,但目前的出海药物绝大多是metoo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少之又少。
这或许是一些药企另辟蹊径,转而寻求对巨头略显“鸡肋”的低性价比市场。也就是小病种市场,以期拿下FDA突破性疗法加速上市。但这也意味着,该类药的商业化价值有待认真商榷。
我们不否认药企出海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与魄力,但也不得不说出海不是仅仅靠勇气,更重要的是实力。
就像药企常挂在嘴边的“有创新才有未来”。归根结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出海,Firstinclass药物才是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