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Jone
编辑l细胞房间
年10月17日,Dermira公司在39届年度秋季临床皮肤学会议(FallClinicalDermatologyConference)上公布了IL-13单抗Lebrikizumab单药治疗成人患者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2b期临床结果。目前Dermira已经启动Lebrikizumab的3期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结果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b期研究旨在评估Lebrikizumab单药与安慰剂相比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建立3期临床的给药方案。该临床招募了位18岁以上的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主要终点为治疗16周后的湿疹面积和严重指数(EASI)降低比例,次要终点包括EASI-50、EASI-75、EASI-90、IGA0/1(研究者全局评估完全和几乎完全好转)以及瘙痒改善情况等。
▲图1.Lebrikizumab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疗效存在剂量相关性,且皮肤湿疹改善情况可在第四周时显现,皮肤瘙痒改善可在第2天显现。注射mg负荷剂量后进行mg/2周(Q2W)和mg/4周(Q4W)给药都可显著改善皮肤湿疹和瘙痒状况且具有统计意义。mgQ2W治疗组的瘙痒NRS评分至少改善4分的患者比例最高,第4周和第16周分别达到51.9%和70.0%(与安慰剂相比,p0.)。
▲表1.Lebrikizumab临床结果
Lebrikizumab的安全性良好且与之前在多名患者中进行的研究(包括罗氏开展的治疗哮喘LavoltaI、LavoltaII临床研究)一致。主要不良事件为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头痛和注射部位疼痛。在所有关于特应性皮炎的Lebrikizumab研究中,结膜炎的发生率均较低且与安慰剂组相近,而结膜炎正是目前唯一一款治疗特应性皮炎抗体Dupilumab的主要不良事件之一。
Lebrikizumab的整体疗效不劣于Dupilumab,且有望4周用药一次,同时结膜炎风险显著低于Dupilumab,与Dupilumab相比可能具有一定综合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最佳药物。
Lebrikizumab作用机制Lebrikizumab是一种高亲和力IL-13单抗,可阻断IL-13Rα1/IL-4Rα异二聚体复合物的形成和随后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IL-13的生物学效应。与IL-4Rα抗体Dupilumab同时阻断I型受体(γC/IL4Rα)和II型受体((IL13Rα1/IL4Rα)信号通路不同,IL-13抗体Lebrikizumab仅阻断II型受体((IL13Rα1/IL4Rα)信号通路而不阻断内源IL-13调控。阻断I型受体(γC/IL4Rα)信号通路可能是Dupilumab产生特有结膜炎副作用的原因所在。
▲图2.Lebrikizumab作用机制
Lebrikizumab研发历程Lebrikizumab的前身为TNX-,最初由成立于年3月的Tanox开发,Tanox由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唐南珊和张子文夫妻创办(唐南珊任董事长、总裁和CEO,张子文任研发副总裁)。Tanox和基因泰克由于IgE抗体项目经历了超过15年的爱恨情仇纠葛(参见:甘做备胎二十载,一朝击败奥马珠),随着年基因泰克以9.19亿美元现金收购Tanox,Lebrikizumab被基因泰克收入囊中。
基因泰克收购Tanox后,将Lebrikizumab进行治疗哮喘的临床开发,但在年治疗哮喘的III期临床结果一胜一负不如预期后被暂时搁置。年8月,罗氏将这个药物除间质性肺病(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外所有适应症的全球独家权益出售给皮肤药开发公司Dermira,整个交易价值为14.15亿美元,包括首付款万美元、第二年付款5万美元、启动3期临床万美元里程碑付款和12.4亿美元其他里程碑付款。
Dermira收购Lebrikizumab后转而选择进行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开发,年10月已经启动三期临床。基于2期临床的良好结果,根据前期签订的期权和许可协议,年6月西班牙皮肤健康公司Almirall行使期权获取了lebrikizumab在欧洲的皮肤适应症权利,Dermira由此获得万美元期权费、启动3期临床万美元里程碑付款、8万美元注册和上市里程碑付款和额外的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欧洲市场净销售额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不等的销售分成。
小编结语
特应性皮炎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IL-4Rα抗体Dupilumab目前已成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9.31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随着Dupilumab、IL-13抗体Lebrikizumab等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新作用机制药物逐渐进场,特应性皮炎有可能超过银屑病成为第一大皮肤疾病。
虽然Tanox早已谢幕,但其开发的一系列抗体项目逐渐修成正果。TNX-(CD4抗体Ibalizumab)在年已获FDA批准治疗HIV、TNX-(IgE抗体Ligelizumab)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头对头击败奥马珠单抗、TNX-(IL-13抗体Lebrikiz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不弱于Dupilumab。不论最终落于谁手,期待它们继续前行,造福万千患者。
版权声明
投稿/转载请联系
商务合作联系01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
21位小编成员:Armstrong、医药局外人、Fairy、Jone、东胜西牛、Alpharesearcher、MT、百草、Irene、SelfRenew、蛋白工人、At.Zhou、Julia、游方和尚、Grand、夕阳武士、吃瓜群众、Nathan、神经元、Clear兮、南山南
·本·周·推·荐·阅·读·
1.国产ADC药物规划商业化路径,CDMO企业超前布局满足市场需求
2.新药医保支付价怎么定?
3.基于LC-MS的合成肽药杂质表征和监测分析方案
4.RAPharmaceuticals获UCB高额收购,靶向性多肽药物或将迎来爆发
5.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月,因为有你,“乳”此美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