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是一项很危险的杂技项目,
表演者需要熟练的技能和稳定的心态。
尤其是高难动作,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
我,偶尔出于无奈,对某一个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当治疗方法受某些因素干扰,手脚放不开,自感效果不理想。
这时候为了达到最佳目的,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实效论证后。
往往知难而进,釆用"走钢丝"方式来应对治疗中难题而得以胜出。
比如十年前,一个6岁男孩,体重3O公斤。
胖乎乎的、可爱的阳光男孩!
医院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过青霉素过敏性皮疹。
以后一旦生病为防不测,医生们一直忌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诊断明确,治病的主要手段是用药。
犹如战争一样,同等条件下,要想打胜仗。
肯定是谁的武器先进,胜数属于谁。
这次男孩子又犯病了。
持续高热39度以上,伴化脓性扁桃体炎、
咳嗽咳痰等急性病容已经3天以上。
在别的医疗机构已经输液治疗3天。
用的是:克林霉素、磷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
一直高烧不退,反而加重。
碰到难题,就是碰到机遇和挑战。
有人选择回避,知难而退。
有人选择直面,迎难而上。
我是后者,乐于应对。
尤其是一时不解的所谓疑难杂症。
揣着一颗好奇心,触发原动力。
找到切入点,沿着纹路探个究竟……
经仔细查阅患儿住院期间资料获知:
当初引起该男孩过敏性皮疹的是一种商品名为“安洛欣”的药品。
“安洛欣”是由邻氯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组成的复合制剂。
过敏史:该药在患儿身上连续用药五天后发生了迟发性过敏性皮疹。
根据上述情况,我推理过敏性质是由氨芐青霉素引起的。
氨芐青霉素是青霉素家族中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由于应用范围广、疗效显著。
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青眯。
尤其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间,
临床上使用活跃,热度很高!
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破绽:
氨苄青霉素除了能引起速发性过敏性休克外,
还可引起迟发性皮疹。
极少数患者用药三五天后,原发病好了。
尴尬事也来了,突然之间全身出现了很多过敏性皮疹。
而且,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皮疹一下子退不了。
抗过敏规范治疗,起码要花十天到十五天时间才能把皮疹退尽。
假如,不规范治疗而延误时机,最严重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药与人一旦亲和,就成了有生命的物质。
鉴于该药“个性猜不透”,隐藏着不可预知风险和麻烦。
从安全角度出发,现在很多医生巳经回避使用。
几十年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意识到:
因为没有发生过敏性休克,
说明该患儿对青霉素家族其它成员还有用药安全空间。
经过梳理和分析,给我大胆用药施治坚定了信念。
问题的症结在于该患儿遭遇一次氨芐青霉素过敏性皮疹后。
有人为了扩大安全用药范围。
除了全盘否定使用青霉素其它成员外,还把头孢类都牵涉其中。
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形成了一道用药屏障和悬念。
这种屏障和悬念不分解,
似乎像一顶帽子会一直戴在孩子及家长心头上!
经与患儿家长沟通后,获得了鼓励。
在再次青霉素皮试阴性的基础上密切观察下,
用美洛西林钠给患儿输液。
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连续治疗3天后热退好转。
把青霉素过敏性质锁定在局限范围内。
说明:青霉素类只是抗生素大家族中的一支生力*。
在应对敏感细菌感染性疾病阵地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观:青霉素类抗生素除了过敏反应之外,副作用小、*性很低。
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孕妇(包括哺乳期)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局限:它对结核菌、病*、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无能为力的。
找准对手:生命的主要对手是疾病,疾病的主要对手是药物。
无论那一种疾病,总有药物能够成为对手。
如何找准对手,让药物胜出。
对生命健康作出贡献,医者起到媒介作用。
不管那一种职业生涯,一直没有捷径可走。
行医也一样,无法奢求运气。
不是遇到每一个同样的难题都需要常态化去“走钢丝”分解。
只有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并获得了患者家属信任支持鼓励的前提下。
才有自信和胆量,敢于迂回中寻索,曲折间坎坷。
偶尔“走钢丝”,分解了悬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