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概况
这是一例28岁既往无特殊的男性患者,因“左上肢反复抽搐1月,头晕1周”就诊,术前诊断考虑高级别胶质瘤。行右侧顶叶肿瘤切除术,肿瘤全切,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IV级。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制定了“START方案放化疗+电场治疗+维罗非尼”治疗方案,目前患者病情稳定。01
患者基本情况
男性,28岁,既往无特殊。
主诉:左上肢反复抽搐1月,头晕1周。
查体: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增强:右侧顶叶圆形强化占位。
02
诊疗经过
03
病理检测
组织病理: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IV级。免疫组化:Vimentin(3+),CD68(3+),INI-1(3+),BRG1(3+),S-(2+),Syn(2+),BrafVE(2+),D2-40(2+),P53(2+),GFAP(1+),Olig-2(散在),IDH1(1+),Ckpan(1+),EMA(1+),CEA(1+),CDH17(1+),CK20(1+),Villin(1+),LIN28(1+),CD34(1+),H3-K27M(-),Neu-N(-),TTF-1(-),PR(-),SSTR2(-),PLAP(-),HMB-45(-),CK7(-),CDX-2(-),SMA(-),Myogenin(-),Ki-67(40%)。分子病理检测:04
影像资料
术前影像术前诊断:高级别胶质瘤,淋巴瘤、转移瘤待排除。术后影像肿瘤全切,术后左下肢肌力III级,后渐恢复至V级。放疗前MR(-12)术后2月复查(-1)术后4月Mapping前(-3)术后8个月MRI(-7)术后10个月MRI(-9)现左下肢肌力V级,术后至今未见癫痫发作,病灶稳定。术后13个月MRI(-01)现左下肢肌力V级,术后至今未见癫痫发作,病灶稳定。专家精彩点评
刘宏毅教授
这是一例非常好的病例,对这一年轻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放化疗、TTFields电场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肿瘤切除完整,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佳。术后TMZ、同步放化疗及靶向治疗都很及时,并加入了TTFields。对这例患者治疗的体会:1.要尽可能在手术中减少肿瘤负荷,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2.及时进行放化疗的综合应用,根据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治疗手段;3.新方法TTFields的有效应用。在这个患者身上,TTFields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综合治疗的成效。希望对TTFields的使用时机及疗效进行进一步观察和评价,期盼综合治疗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何侠教授这是一例特殊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10~12个月,但患者很年轻,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要重点考虑对生活质量的保存。目前为止患者病程超过12个月,治疗效果很好,对此类病例要尽早开始药物控制,针对患者的分子生物学表现,在术后早期开始进行TMZ治疗,术后4周开始放疗,同时针对BRAF突变加入维罗非尼,患者依从性良好。使用TTFields中,患者在皮疹得到控制后,电场佩戴时间可达20h以上,TTFields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GBM患者的治疗,希望要在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加入电场治疗及结束治疗的时机,特别是对特殊类型的GBM,还需要临床相关研究来界定综合治疗手段介入和终止的时间,使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专家简介
刘宏毅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院院长、*委副书记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南京医科大学脑功能影像研究所所长《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主编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微侵袭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与神经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分子诊疗专业学组副组长何侠教授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
医院副院长、放疗科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系主任、博导、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导师
江苏省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肿瘤放射治疗科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放射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放射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江苏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前任/候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主委、鼻咽癌专委会主委
江苏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医学与物理专委会主委
江苏省核学会副理事长、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鼻咽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委员
主编人卫版《肿瘤放射肿瘤学》、《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学》教材各一部,副主编放射医学专业教材《肿瘤放射治疗学》教材一部
主持国自然及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及相关专业学术论文90余篇
潘灏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手术与相关技术学组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与神经创伤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委员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胶质瘤协作组委员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往期推荐
28岁,MGMT未甲基化男性胶母患者,电场治疗有助于颅内病灶控制
Stupp方案联合TTFields治疗IDH野生型、1p/19q未缺失、MGMT未甲基化的48岁男性新发GBM一例
49岁男性、新诊断GBM、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探索性治疗方案;使用肿瘤电场治疗13个月以来,KPS评分始终维持分
31岁女性、复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TMZ密集疗法联合电场治疗使患者获益
MGMT启动子甲基化新发GBM一例,未全切、去骨瓣、历经严重骨髓抑制,尽早使用电场治疗可延长生存
53岁女性,KPS80,MGMT甲级化新发GBM一例:预期生存6个月以上患者更有利于从电场治疗中获益
60岁女性新发GBM一例:分子分型预后较好的患者,尽早使用电场治疗,获益更多
54岁女性、次全切、三阴性GBM患者,使用电场治疗后病情稳定
28岁男性新发GBM一例:IDH野生型、1p19q未缺失、MGMT未甲级化、TERT突变,使用电场治疗至今病情稳定
华山GBM一例:IDH野生型、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Tert突变,接受肿瘤电场治疗等综合治疗,OS31个月
环湖新发复发GBM电场治疗病例集锦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