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与小妹聊天,小妹说,某风湿届大咖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有可能,这辈子他都不会再用两个药,一个是硫唑嘌呤,一个是别嘌醇。
硫唑嘌呤是免疫抑制剂,它可以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造成患者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别嘌醇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可以导致剥脱性皮炎,造成患者死亡。
我认识这位大咖,还曾一起吃饭喝酒,他也是我这么多年最喜欢的大咖(两位之一)。在我心里他几乎是完美的。
绝不是爱屋及乌。因为上述那句话我能体会其中一半,因为3年前,我就遇到一例使用硫唑嘌呤而出现了粒缺的病人。
其实在使用前,也查了TPMT这个基因,但是很遗憾,虽然是野生型,但还是出现了粒缺,不过患者很幸运,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得以改善,恢复如初。
1个月前,面对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我实在是没有药可用了,于是想到了硫唑嘌呤,同样的程序,查TPMT,结果也是野生型,低*,可是患者同样出现了白细胞减少,所幸我初始剂量只给了50mgqd,患者仅用3天,并及时给予了升白药物治疗。患者很快恢复正常。
对于硫唑嘌呤的*性基因研究,目前不只是TPMT,也包括NUDT15,ITPA等,TPMT基因突变在欧美人群中为10%,在亚洲人群则是3%,所以常有野生型的TPMT患者在服用硫唑嘌呤后,仍出现白细胞减少甚至粒缺,有部分研究者也建议将NUDT15,ITPA等基因纳入硫唑嘌呤使用前的基因检测,但目前这两种应用并不像TPMT一样广泛。
硫唑嘌呤真的是一种很好的药物,我以前给一些患者也多次使用过,尤其是在山穷水复之时,收到过良好的治疗反应,但是其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也让人胆战心惊。
使用前的基因检测(TPMT,NUDT15,ITPA尽量三者都包括)+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使用后3天,1周,2周,4周复查血常规,我想是使用硫唑嘌呤治疗风湿病的一个流程。
和一些同行聊天,他们的观点大都是对硫唑嘌呤的使用是拒绝的,抵触的。但是这个药物真的是个很好的药,性价比高,药效明确,就是这个可能致死的不良反应-粒缺,太让人战战兢兢。
有人说,我给病人没有查基因,就用了硫唑嘌呤也没有事情呀。是的,大部分人都没有问题,但我同时也只能说你很幸运。作为一个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我们是需要把所有的危险尽量减少到最小的范围,对患者,也对我们自己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