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抗甲状腺药物的三种不良反应
TUhjnbcbe - 2021/7/17 16:13:00

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病,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口服药物治疗、碘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甲亢仍首选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其优点是方便无创、疗效较为肯定,但是药物治疗也有它的问题,那就是药物的副作用。

抗甲状腺药物(ATD)主要有二种: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是目前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重要药物。

一、ATD与肝损害

肝损害是ATD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丙硫氧嘧啶发生率为2.7%,甲巯咪唑为0.4%,多发生于治疗后的4个月内。但诊断时要注意判断肝损害是发生在用药之前,还是用药之后,因为甲亢本身、病*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它药物均可引起肝损伤,为此建议ATD治疗前常规检测肝功能以便鉴别,并告知患者ATD的不良反应,根据情况在肝功能正常后方可用药。

相比甲巯咪唑,严重肝损伤事件在使用丙硫氧嘧啶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因此甲巯咪唑是目前ATD治疗中的首选,丙硫氧嘧啶通常作为二线选择,并建议短期用药。但特殊情况除外,如妊娠期前三个月患者(因为甲巯咪唑引起胎儿畸形的风险更高)。

二、ATD与白细胞减少

ATD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多发生于治疗后的1~3个月,发生率约0.2%~0.5%,甲巯咪唑可能与剂量有关,MMI剂量超过40mg/d,年龄较大者,更为常见;丙硫氧嘧啶与剂量无关,任何剂量的PTU均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由于Graves病本身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在治疗前应进行血常规检,中性粒细胞<1.0×10^9/L需要谨慎考虑应用ATD。

ATD治疗初始可能需要每1到2周查一次血常规,当白细胞为3.0-4.0×10^9/L时,ATD药量减量,同时予以口服升高白细胞药物如利可君、鲨肝醇等;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1.5×10^9/L时立即停药。粒细胞减少导致乏力、发热、咽痛等,粒细胞缺乏(<0.5×10^9/L)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用药期间嘱患者如出现咽痛、发热应及时就诊,谨防粒细胞缺乏症。

三、ATD与过敏反应

ATD常见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轻微和严重之分,前者如皮肤瘙痒、荨麻疹、药物热等,后者如剥脱性皮炎。皮疹可见全身性或局部性,局部性皮疹好发于躯干。发生率大约在5%(甲巯咪唑为6%,丙硫氧嘧啶为3%),一般在用药的第1个月发生。

对症状较轻者无需停用ATD,可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等;如果皮疹继续进展且患者不耐受,换用另一种ATD+抗组胺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变态反应的患者应停用ATD药物,采取放射性碘和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甲状腺药物的三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