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治痛风不能ldquo见好就收rdq
TUhjnbcbe - 2021/7/26 10:42:00

痛风号称“疼痛之王”,凡是得过痛风的人无不对它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种突如其来的疼痛,如刀割、似鼠啮,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足以令人发疯抓狂。也正因如此,患者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抗炎止痛都非常重视,求治愿望也特别急切。

痛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数患者3~7天以后症状自行消失,病情进入“缓解期”,这期间没有任何症状,感觉像正常人一样。于是,许多病人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再继续治疗。结果时隔不久,痛风卷土重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骨关节遭到破坏、尿路结石、肾脏受损、“痛风石”遍地开花……

众所周知,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罪魁祸首,只有长期将尿酸控制达标,控制痛风的诱因,才是避免或减少痛风发作的长治久安之策。但很多痛风患者只有在痛风发作的时候才会吃降尿酸药,而平时不痛时就觉得没啥事,认为只要控制好饮食就可以了。其实,降尿酸,只靠控制饮食是不够的。

降尿酸不能只靠控制饮食

暴饮暴食一般会使体内的尿酸骤然升高,诱发痛风。所以,许多人认为痛风就是吃出来的。其实,痛风不全是吃出来的,饮食问题只是高尿酸血症的一部分原因。人体的尿酸,是由细胞核中嘌呤物质生成,80%来自于自身细胞的新陈代谢,只有20%来自于食物。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不吃不喝,尿酸照样产生。

尿酸生成过多,或者尿酸排泄障碍,或者兼而有之,都会导致高尿酸血症。而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因,就是因为尿酸在体内某一个代谢环节或者排泄环节出现了问题。

痛风患者应该控制饮食,但只靠饮食控制,解决不了问题。有的人都营养不良了血尿酸还高,甚至越饥饿,机体细胞分解越多,尿酸反而更高。

不服降尿酸药,小心陷恶性循环

控制饮食,严格忌口是目前很多痛风患者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此外,很多患者还会通过多饮水来稀释尿酸;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来降低血尿酸水平;甚至烟酒也不沾了。可很多患者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后,效果并不理想。

这时,就要考虑药物了。因为过高的尿酸,如果超过了在血液中的最高溶解度,尿酸盐即易析出结晶而沉积于身体的器官组织。如沉积于关节,即为痛风性关节炎,沉积在肾间质、肾小管和输尿管,就会引起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损伤和尿酸性肾结石。无论什么肾损伤,都会导致尿酸排泄障碍,使尿酸进一步升高。

因此,痛风患者在通过饮食控制、减重、适量运动等非药物措施来降低尿酸的同时,降尿酸药的服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服用降尿酸药,打破尿酸升高加重肾损伤,肾损伤又导致血尿酸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

必须重视痛风缓解期的治疗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痛风目前尚不能根治,发作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是本病的一大特点。

我们知道,痛风的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疼痛缓解并不代表痛风已经痊愈。只有把血尿酸降下来并稳定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风的急性发作问题,使关节、肾脏等靶器官得到有效保护。如果不纠正高尿酸血症,它对关节、肾脏以及心血管的损害就一刻不会停止。因此,疼痛缓解后,即便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只要血尿酸控制不达标,就应接受降尿酸药物治疗。

许多病人往往比较重视痛风急性期的治疗,岂不知痛风缓解期、慢性期的降尿酸治疗才是最关键。如果说前者是“治标”,那么后者就是“治本”,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标本兼治”。

血尿酸的控制目标

虽然有高尿酸血症不代表一定会发生痛风,但血尿酸越高,痛风发作的风险越大则是不争的事实。有研究证实:当血尿酸微摩尔/升时,痛风的发生率仅为0.6%;当血尿酸≥微摩尔/升时,痛风的发生率为30.5%。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痛风发作,必须将血尿酸控制达标。

我国年最新发布的《痛风诊疗规范》指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目标为血尿酸微摩尔/升,并长期维持;若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的目标为血尿酸微摩尔/升,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微摩尔/升,并长期维持。

由于血尿酸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微摩尔/升。

缓解期的药物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消炎镇痛,所用药物有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在此不再赘述。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治靶器官损害。

现已知道,体内尿酸的产生,80%来源于自身细胞的嘌呤代谢,20%来自于食物。研究发现,即使特别严格的饮食控制,血尿酸也只能降低90微摩尔/升左右。因此,单纯依靠控制饮食,只能部分解决高尿酸问题,大多数病人还是需要借助于药物才能使血尿酸控制达标。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目前降尿酸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

1.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代表药物是“苯溴马龙”,该药作用强,副作用少,价格不贵。初始剂量每日25毫克,渐增至每日50~毫克,每日1次,根据血尿酸水平调节至维持剂量,并长期用药。该药94%通过胆汁和粪便排泄,仅6%经肾脏排泄,因此不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eGFR)20~60毫升/分者推荐剂量不超过每天50毫克;eG-FR20毫升/分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副作用就是多排尿酸的同时,把微量元素也排出体外,会造成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所以不能长用。

必须注意,在服用苯溴马龙前要排除泌尿系结石;在服用期间,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以免尿酸盐浓度过高在尿液中生成尿酸结晶。

2.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目前有2种,即别嘌醇和非布司他。

别嘌醇:可以抑制*嘌呤氧化酶活性,经济实惠,比较适合于尿酸产生过多型或不宜使用促尿酸排泄药者。初始剂量每天毫克,以后每2~4周增加毫克,直至~毫克,每日3次。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皮疹、肝功异常和骨髓抑制等。该药最大的隐患是可导致严重皮肤过敏反应——剥脱性皮炎,尽管发生率不高,只有0.1%,但是一旦发生,病死率接近30%。目前认为,发生皮肤超敏反应与患者携带HLA-B*基因有关。因此,在服用别嘌醇之前,应行HLA-B*基因筛查,阳性者禁用。

非布司他:一种选择性*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别嘌醇,且很少发生过敏反应,适用于尿酸产生过多型,尤其是对别嘌醇过敏者。另外,该药主要在肝脏代谢及清除,不依赖肾脏排泄,因此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30毫升/分)者,有泌尿系结石的患者也可放心使用。不良反应主要有肝功能损害,以及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非布司他慎用于有心脏病的患者,禁用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非布司他降尿酸作用超强(1片非布司他大致相当于3片别嘌醇),服用后有可能因血尿酸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初次用药时一定要从小剂量(每日20毫克)开始,每4周左右评估血尿酸,不达标者可逐渐递增加量,最大剂量每日80毫克;或与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消炎药联用。

以上3种降尿酸药物,单药治疗以非布司他的效果最好。如果单药治疗效果欠佳,可采取联合治疗,如“别嘌醇+苯溴马隆”或“非布司他+苯溴马隆”。

总之,治疗痛风不仅仅止痛,更重要的是降低血尿酸,而降尿酸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通过长期正规的降尿酸治疗,虽不能彻底治愈痛风,但可以大大降低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使关节、肾脏、心脑血管等靶器官免遭损害。

痛风的临床分期

1.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2.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

3.痛风中期。刚开始发病时是一个脚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几次急性发作以后,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此时,肾功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度下降。

4.痛风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由于关节永久性畸形,影响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极大地身心痛苦。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等,临床出现浮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肾功能明显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编辑:寇真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痛风不能ldquo见好就收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