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晚期CRC高发,
三线治疗仍是临床痛点
李进教授精彩视频CRC是全球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年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CRC新发病例数超过55万,位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CRC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李进教授告诉医学界:“部分CRC确诊后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大部分CRC患者最终会发展为晚期,且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或转移。”晚期CRC患者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张苏展教授指出:“对于晚期肠癌患者,在治疗前推荐检测肿瘤KRAS、NRAS、BRAF基因及微卫星状态。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检测HER2基因与NTRK基因。临床上这些分子标志物的状态可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对于晚期CRC治疗方案的选择,李进教授表示:“晚期或复发CRC的一、二线治疗方案为联合化疗,即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化疗手段联合靶向治疗(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在这种治疗方案下,大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能够达到25-28个月。但一、二线治疗失败之后,三线可选方案有限且有效率低。如何延长三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并使OS的延长,仍是晚期CRC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TKI类药物
后线治疗晚期CRC前景可期
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是CRC重要的分子标志物,KEYNOTE-研究奠定了单药免疫治疗(帕博利珠单抗)在MSI-H/dMMR晚期CRC患者中的一线治疗地位。那么免疫治疗在晚期CRC患者后线治疗中有何应用前景呢?为此,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新策略。今年的ASCO大会上发表了一项李进教授牵头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呋喹替尼联合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CRC的Ib期研究初步结果。李进教授介绍:“在探索安全性与剂量的Ia期研究后,我们开展了Ib期拓展研究。研究中确定的用药方案为5mg间歇性治疗方案,即呋喹替尼5mg用药2周停药1周+信迪利单抗mgQW。研究入组的患者既往曾接受过至少二线治疗。研究结果显示,5mg间歇性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7.%,疾病控制率(DCR)为95.5%,疗效令人满意。且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可控,无治疗相关死亡报道。”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三线治疗晚期CRC患者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该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我们希望未来通过注册性临床试验或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来进一步予以证明。”李进教授强调。挑战MSS型晚期CRC患者治疗难题,
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TKI类药物不负众望
张苏展教授精彩视频虽然免疫治疗在MSI-H/dMMR晚期CRC患者中取得突破性疗效,但仅5%的晚期CRC患者为dMMR型。对于另外95%的微卫星稳定(MSS)型患者,单药免疫治疗疗效有限,如何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临床难点。对此,张苏展教授谈到:“我们期望MSS型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就一定要去探索新的疗法。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探索的方案之一,本土抗血管生成药物呋喹替尼疗效明显、副作用较轻,得到我国学者的青睐。”今年ASCO大会上也公布了一项中国学者开展的呋喹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杰诺单抗治疗转移性CRC(mCRC)的Ib期研究的结果。研究纳入15例既往接受1~2种标准治疗失败的mCRC患者,其中80%(12例)患者为MSS型。研究结果显示,呋喹替尼联合杰诺单抗治疗MSS型患者ORR为25%,DCR可达75%,中位PFS为5.45个月,mOS未达到。对于该联合方案在MSS型患者后线治疗中取得的初步疗效,张苏展教授欣喜地说到:“这个结果令人鼓舞。如果该方案在接下来的II/III期研究中得到验证,这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将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非常期待我国学者在有关厂家支持下,做出杰出的成绩,使我国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的治疗策略不断出现,晚期CRC患者后线治疗如何排兵布阵?
李秋教授精彩视频随着靶向、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晚期CRC患者拥有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那么晚期CRC患者后线治疗应该如何布局呢?李秋教授分享道:“首先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目标。例如对于经过多线治疗的不可治愈的患者,我们需要同时考量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长,根据年龄、一般情况和合并症,以及前线治疗中还没有完全恢复的不良反应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同时也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治疗。如果患者合并转移,那么会对转移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希望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能够保持相对比较好的生活质量。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CRC靶向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在一线或二线治疗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FRESCOIII期临床研究亚组分析显示,不管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贝伐珠单抗治疗,使用呋喹替尼作为后线治疗时,PFS与OS都有获益。故对于前线接受过贝伐珠单抗进展以后的患者,我在后线仍然会选择抗血管生成治疗。”本土创新药物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近年来,民族药企快速崛起,在肿瘤治疗领域有越来越多新药问世,并亮相国际舞台。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本土创新药物呋喹替尼公布了多项研究数据。对此,李进教授表示:“首先,呋喹替尼是真正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发明、由中国团队开发、然后由中国临床研究工作者开展临床研究,最后成功上市的治疗晚期CRC的药物。衷心祝愿正在开展的呋喹替尼欧美临床研究也能跟中国开展的FRESCO研究一样获得圆满成功。第二,在新药研发上,欧美国家仍然是第一方阵,中国还在追赶的路上。目前,中国的临床业务数量越来越多,抗肿瘤新药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切记不能骄傲,因为我们离世界最先进的地区和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要迎头赶上,努力奋进,不断进步并超越自己,这样才能为中国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最安全和最有效的产品。我也希望通过我们和申办方的共同努力,推进中国的新药创制,让中国的抗肿瘤新药以最快速、最便捷、最科学的方式上市,尽早帮助到中国患者。”专家简介李医院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CSCO药物安全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继续教育学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苏展教授浙江大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现任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协会(IUSCR)区域主席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国家卫计委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长期专研于结直肠癌的综合研究和治疗李秋教授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肝癌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化疗和综合治疗主持多项86课题、97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在IntJCancer等杂志发表论著60多篇*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