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8/18 3:00:00
引子:空间站里的中医四诊仪最近有一条引发科学爱好者圈子轰动的新闻: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接受远程中医诊断。这条新闻瞬间引爆了我的朋友圈,很多人都让我谈谈看法。那我就先带你回顾一下这条新闻:年7月4日,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穿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航天服,顺利进入太空,开始了中国空间站上的首次出舱作业。这次出舱活动,除了进行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位置抬升以及空间站机械臂系统的人机协同测试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对新一代航天服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检验。在舱外作业的过程中,航天员的生命体征都被全程监控,连血压和心跳的微弱变化都会被设备捕捉并记录下来。回到太空站后,他们来到了一台叫“四诊仪”的中医诊疗设备前。据报道,航天员只要通过“四诊仪”拍下自己的面部和舌头的照片,采集脉象数据,这台仪器就能把采集到的信息回传到地面站,然后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出航天员的健康状况。新闻里把这个过程叫做天地诊断。我大致了解了一下。这台中医四诊仪叫“道生四诊仪”,早在年就已经问世,在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也展出过。它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面色、舌苔影像,利用传感器“号脉”,并辨识五音气息,还能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问诊”,对答一系列问题。比如:它会在屏幕上显示“您的皮肤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吗?”,你可以选择没有、很少、有时或者经常等。诊断结束后,它会出具一份诊断报告,比如你的体质属于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易患消渴、胸痹等病。不过,它并不会给你确诊某个疾病、也不会直接给你开药方。本质上,它只为医生提供中医话语体系中的那些基础信息。你如果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中医之所以遭受很多质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四诊信息缺乏量化指标,而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就会导致不同中医对同一个脉象或者面色、舌苔颜色的不同判断。试想,假如同一个脉象,有的中医诊断下来是滑脉,有的诊断下来是沉脉,有的说是浮脉,那肯定不利于中医走向现代化。我觉得,中医四诊仪进入空间站,也许给未来的中国医疗开了个好头。因为只要我们愿意把数据的采集权从老中医的三根手指转交给传感器,再把四诊信息的解读权从老中医的个人经验转移到有明确定性定量标准的算法,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基于数学的判断标准。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新型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