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医脉通皮肤科(Medlive-Dermatology)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对患者健康和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目前,AD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近期,台湾儿科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TAPAAI)专门制定了版儿童AD诊断和管理指南,(以下简称TAPAAI指南),旨在进一步指导临床中儿童AD的诊疗。
一、AD诊断标准
TAPAAI指南依据日本AD指南简化了诊断标准(表1),使其更易于管理。与中国AD指南采用的国际通用Hanifin-Rajka标准和Williams标准有所不同。需注意,其它皮肤病、感染性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营养缺乏或皮肤恶性肿瘤可能具有与AD相似的皮损症状,应注意鉴别诊断。
表1TAPAAI指南AD诊断标准
二、AD严重程度分级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TAPAAI指南依据日本AD指南,提出了一种简化的AD严重程度分级方法(表2)。
表2AD严重程度分级
三、AD的治疗
AD需要系统的、全面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保湿、识别和消除致病因素等基础治疗,以及局部治疗、系统性治疗。
1.基础治疗
润肤剂、保湿剂是AD的一线疗法,旨在恢复AD患儿皮肤屏障功能。TAPAAI指南建议,无论疾病严重程度如何,可多次较大量使用无香精润肤剂,并应在10-15分钟温水浴或淋浴后立即使用。
2.局部治疗
2.1外用糖皮质激素(TCS):TCS是AD的一线用药。建议急性期短期涂抹于固定部位,一天至多两次。TCS强度一般可分为七级(表3)。注意,对于脸部、生殖器附近等较嫩的皮肤,只可使用弱效-中效的TCS。
表3常见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强度分级
2.2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用于AD治疗的TCI包括1%的吡美莫司乳膏、0.1%和0.03%的他克莫司软膏,用于治疗2岁及以上AD患者。与TCS相比,TCI不会引起皮肤萎缩。TCI适用于对TCS应答不佳或有糖皮质激素恐惧症,以及面部和颈部皮损的患者。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短暂的刺痛或烧灼感。
2.3湿包疗法:在严重恶化的患处涂药或使用保湿剂后,用湿的纱布包扎固定,即为湿包疗法。湿包疗法可有效防止抓挠,加强保湿,促进药物吸收。因此,使用TCS进行湿包治疗是中至极重度AD患者有效且相对安全的短期二线疗法。一般疗程为3-7天,病情严重者可延长至14天。
2.4局部抗生素:AD患处若有轻微感染,可局部使用一些抗生素药膏。因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和致敏性风险,不建议长期使用。
2.5局部抗组胺药:目前,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外用抗组胺药治疗AD瘙痒的疗效,且可能会增加接触性皮炎的风险。因此,局部抗组胺药在AD治疗中的作用仍不明确。
2.6局部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和其他新型药物:克立硼罗是一种PDE-4抑制剂,用于治疗2岁及以上轻中度AD,常作为TCS或TCI的替代疗法。克立硼罗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局部灼热疼痛或瘙痒。其他新型局部用药,包括芳香烃受体激动剂和Janus激酶抑制剂(JAKi)。
3.系统治疗
3.1口服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可作为AD瘙痒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对于合并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的患者更为有效。镇静抗组胺药可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
3.2免疫抑制剂:表4列出几种常用药物。
表4AD常用免疫抑制剂
3.3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与IL-4受体α亚基结合,阻断IL?4和IL?13信号传导和Th2免疫反应,用于常规治疗应答不佳的6岁及以上中重度AD患者,已在多国上市。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反应和结膜炎。
3.4小分子药物:口服小分子JAKi,包括乌帕替尼(JAK1i)、阿布昔替尼(JAK1i)和巴瑞替尼(JAK1/2i),已证明可有效控制AD的炎症和瘙痒。其中,乌帕替尼已在台湾获批,用于治疗常规疗法无效的12岁以上中重度AD患者,但在中国大陆获批治疗患者人群是成人,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感冒和发烧。
3.5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原则上不建议常规使用系统性(口服或非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AD,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可有效缓解急性加重AD患者,但突然停用易出现病情复发,必要时以短期(7天内)且低剂量使用为宜,不建议长期使用。
4.光疗
光疗是对局部治疗无效的中重度AD患者的二线疗法。紫外线对皮肤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免疫调节和止痒作用。窄谱中波紫外线B(NB-UVB)目前是AD光疗的主要手段。光疗应避免与局部和全身性免疫抑制剂、TCI联合使用,但因缺乏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不建议应用于12岁以下儿童。
5.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IT)
AIT是一种利用逐渐增加特定过敏原的暴露剂量来达到免疫耐受的疗法,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治疗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但针对AD疗效的证据尚且不足。
四、AD的阶梯治疗原则
五、总结
儿童AD是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全球患病率逐渐上升。随着治疗选择的增多,临床医生在AD的管理中面临诸多挑战。TAPAAI指南与《中国AD诊疗指南(版)》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专门针对儿童AD患者,并简化了相应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相同点是都阐明了阶梯疗法准则。希望能辅助临床医生精准诊疗儿童AD患者,助力AD患儿重拾健康、美丽。
本文首发:医脉通皮肤科(Medlive-Dermatology)
参考文献:
1.YaoTC,WangIJ,SunHL,etal.Taiwanguidelines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pediatricatopicdermatitis:ConsensusstatementoftheTaiwanAcademyofPediatricAllergy,AsthmaandImmunology[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Apr20].JMicrobiolImmunolInfect.;S-(22)-2.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81-8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